玉振金声传古今-新华每日电讯
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评论 要 闻 综合新闻 新华深读 新华聚焦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医卫健康 品牌说
首页 >正文
2025

07/01

11:10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4版 文化

玉振金声传古今

吟唱中和韶乐的天坛回响

2025-07-01 11:10:1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4版 文化

  据新华社北京电(记者杨淑君 刘洋)“迎神,乐奏,中和之曲——”随着“唱乐官”一声吟唱,木柷三响,编钟清鸣,舞台上身着古代宫廷服饰的乐师们执起排箫、笙等乐器,庄重平和的中和韶乐缓缓奏响。

  天坛神乐署凝禧殿内,乾隆御笔“玉振金声”的匾额高悬,高大的梁柱见证着岁月沧桑。这里曾是明清时期培养祭祀乐舞生的场所。如今,跨越600多年的乐声仍在“讲述”着中华文明的故事。

  “中和是中正平和,韶,尽善又尽美。”天坛公园神乐署雅乐中心副主任霍燚说,中和韶乐源自于西周时期的雅乐,是一种将礼、乐、歌、舞融为一体的典礼音乐,由编钟、镈钟、编磬、笙、琴和瑟等16种乐器共同演奏。

  “一字一音一动作”,中和韶乐讲究庄重、和谐、正统。演奏乐器要求“八音具备”,即金、石、丝、竹、土、木、匏、革8种材料制成的乐器。演奏时一章之始击柷三声,后以金类乐器镈钟宣声,石类特磬收韵,章末刮奏伏虎状敔以为终,条理清晰,有始有终。

  2006年,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入选第一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坛、先农坛、社稷坛、太庙、故宫等都会使用到中和韶乐,它其实是北京中轴线上的礼乐之声,既被誉为‘华夏正声’,又是中华礼乐文化的重要标志。”霍燚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天坛公园对中和韶乐进行了抢救性整理和挖掘。2012年,天坛公园神乐署雅乐中心成立,开始对中和韶乐进行系统性研究、保护和传承。为了让古曲谱“活”起来,今年41岁的天坛公园神乐署雅乐中心演奏员王志杰做了很多努力。

  王志杰告诉记者,“大量的古谱都存在于古籍当中,我们深入研究寻找规律,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技术,把古谱翻译成现代曲谱,让大家听到古代的声音。”

  除了翻译曲谱,天坛公园神乐署雅乐中心还对中和韶乐的发展脉络,以及其中的乐律、乐器、舞蹈、服装等相关模块开展了研究。目前,团队已完成明清时期464首中和韶乐的音频录制,并借助4K技术录制部分曲目演出过程,以数字化形式进行保存。

  为了拉近古代音乐与现代观众的距离,天坛公园神乐署雅乐中心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普及推广。例如在天坛公园、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开展行进式展演,结合传统节日推出宫廷音乐专场、诗经主题专场等线上演出。

  “我们都有一个心愿,观众通过观赏中和韶乐去了解古代音乐,理解古人是如何思考人与世界、自然的关系,感受中国传统音乐带来的美好。”王志杰说。

  《中和之曲》《导迎乐》《太平令》……在今年4月举行的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首场活动中,中外嘉宾在以中和韶乐为代表的宫廷音乐声中“穿越”时光,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中和韶乐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独特作用。”霍燚介绍,天坛神乐署雅乐团曾多次走出国门,赴法国、比利时、英国等国家和地区演出交流。“外国观众对中和韶乐很感兴趣,演出不仅展示了中和韶乐的艺术价值,也传递出中华民族‘和’的文化理念。”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韶乐的基因里保存了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对音乐艺术的开创和运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厚的文化内涵,向世界“讲述”着中华民族的故事。

 

责任编辑:冯明
关键词:中和韶乐,天坛公园,中华民族,文化,中心,演出,古代,进行,王志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