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珠海11月20日电(记者乐文婉、杨帆)11月20日,横琴国际网球中心,在鏖战2个多小时后,浙江队名将吴易昺以一记ACE球(发球直接得分且对手未触球)终结比赛。三战全运会,他终于站上最高领奖台。
11月20日,浙江队选手吴易昺在庆祝获胜。新华社记者 颜麟蕴 摄
在欢呼声与掌声中,筋疲力尽的吴易昺缓缓跪倒在地。浙江队的教练、队员、工作人员冲入球场,将他团团围住,又将他抬起来抛向空中。透过人群的缝隙,记者看到吴易昺泪流满面。
第一次出现在十五运会混采区时,吴易昺便宣告:“大家好像都在说要享受比赛,我不是来享受的,我唯一的目标就是金牌。”
赢下决赛后,吴易昺在新闻发布厅里笑着说:“说到做到。”
一年约有52个星期。职业网球运动员的生活和事业,也以周为单位计算。他们经常飞到不同城市,参加一两周比赛,再赶往下一个目的地冲击新的积分。
从此以后,在珠海的这一周将是吴易昺“值得铭记的一周”,不只因为金牌,更因为他在连续作战中,逐一撕掉被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
11月19日,浙江队选手吴易昺在比赛中回球。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第一个标签是“抢七魔咒”。
2023年杭州亚运会,吴易昺在男单八分之一决赛中不敌香港新星黄泽林,爆冷出局。让他难以释怀的是,那场决胜盘“抢七局”中,他在6:1领先时错失5个赛点,遗憾离场。赛后,他哭得稀里哗啦,砸坏了五把球拍才勉强从懊恼的情绪中走出来。
本届全运会半决赛,再次面对老对手黄泽林,再次面对令人窒息的“抢七”,吴易昺在大幅领先却被扳平的情况下,抛开杂念、顶住压力,打破心魔。
“(‘抢七魔咒’)是我一辈子都忘不掉的。但我现在克服了,有了一些成功的经历,希望以后也能这样稳住心态。”吴易昺说。

2017年9月10日,吴易昺在美国网球公开赛青少年组男单决赛中夺得冠军。新华社记者 秦朗 摄
第二个标签是“伤病缠身”。
2017年,“天才少年”吴易昺横空出世。18岁的他首次亮相全运会,同时出战单打和男双,为浙江队拼下一枚男团银牌。同年,他在美国网球公开赛摘得青少年组男单、男双冠军,书写中国网球的新历史。
2022年,伤愈归来的吴易昺从世界排名第1869名出发。他在当年所有级别赛事中拼下40胜7负的战绩。次年5月,他的世界排名来到第54位,成为当时历史排名最高的中网协注册男子球员。
2023年,在男子职业网球选手协会(ATP)达拉斯站比赛中,吴易昺半决赛击败世界排名第八的美国名将弗里茨,又在决赛中挽救4个冠军点,击败伊斯内尔,成为首位赢得ATP巡回赛冠军的中网协注册球员。
尽管创造了很多历史,但因为伤病不时出现,比赛支离破碎,成绩起起伏伏。伤病成了吴易昺的另一个“标签”。
“(伤病)可能是过去几年,我身上比较重的标签。”吴易昺说,“我不希望大家把我看作一个经常受伤的球员,虽说事实好像确实如此。但对我自己来说,如果我不转变这个心态的话,我可能会很难有一个顺利、完整的赛季。”
11月19日,浙江队选手吴易昺在获胜后。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十二载全运之路,这枚金牌也承载了吴易昺很多精神层面的寄托。“这枚金牌当然会增长我的信心。再参加职业比赛时,它会像强心剂一样,提醒我这么困难、这么有压力的比赛,我都可以笑到最后。我一定可以在别的比赛中也做到。”
全运会圆满结束,但吴易昺的赛季仍在继续。
21日,他就要飞到成都,备战2026年澳大利亚公开赛亚太区外卡赛。“在这么重要的比赛后,我又要换一个新的环境继续参加一个完全不同的比赛。我不是以上一周的冠军(身份)走进赛场,而是以一个参赛球员的身份,从第一轮打起。”
“某种意义上,这是残酷的,但我觉得这也是这项运动的魅力所在。你可能上一周打得稀巴烂,连续几站比赛‘一轮游’,但一旦在某场重要比赛中打进前列,你的排名可能很快就能进入世界前列。”
11月20日,浙江队选手吴易昺在夺冠后庆祝。新华社记者 颜麟蕴 摄
比如不久前,籍籍无名的摩纳哥选手瓦朗坦·瓦舍罗登顶上海大师赛后,他的世界排名立刻从第204位飙升到第40位。
“每个人都有机会。”吴易昺说,“我也保持着这样的信念,用这样的信念去参加每周的比赛,我相信自己在平常日子的付出终究会有回报。”
他说,自己将继续努力,成为国内小球员可以参照的目标。
“以前,我们的偶像是迪哥(吴迪)、喆哥(李喆),他们最高排名是世界100多,当时我们一直觉得进入百强是中国男子球员的坎。但现在我们跨过那个坎后,我希望更多的球员能把自己的目标定得再高一些。”
“希望大家敢想、敢说、敢做。”——一如那个在赛前,就坚定放话让所有人知道自己“野心”的吴易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