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苏州古城考古为吴越融入“大一统”进程提供实证-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7/01 17:48:31
来源:新华网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苏州古城考古为吴越融入“大一统”进程提供实证

字体:

  新华社南京7月1日电 题:苏州古城考古为吴越融入“大一统”进程提供实证

  新华社记者朱筱

  苏州姑苏区内,越城遗址东北部,试运营一个多月的苏州考古博物馆于7月1日正式开放。在这个以苏州出土陶器为展品基础、展示吴地人类历史文化演进历程的博物馆内,从混堂巷北遗址出土的“吴市”陶片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目光。

  据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长、苏州考古博物馆馆长程义介绍,混堂巷北遗址地处苏州古城相门内西北侧,2024年,考古人员对该遗址进行了科学考古发掘。其中一件颇具研究价值的秦代“吴市”陶片长约13厘米,宽约8厘米,弧形不规则,上面刻有的“吴市”二字清晰可见。

  据悉,“吴市”即吴县的市场,是负责管理商品交易的机构,其发现实证秦代已在吴地推行市亭制度,为秦会稽郡治在苏州古城提供佐证。“市亭制度是秦代统一市场管理制度的重要措施之一,纳入帝国版图的吴越旧地也执行了和关中、关东等地一样的管理制度,显示出大一统王朝对周边强有力的控制。”程义说。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在苏州古城发现的唯一一件印有“吴市”的陶器。2024年,位于姑苏区的另一处北园遗址还出土了两件戳印“吴市”陶文的陶罐及组合器,发掘团队认为是秦统一江南后的官作陶器,为极具断代价值的标准器群。

  程义说,混堂巷北遗址与北园遗址出土的三例“吴市”陶文,是继广州“女(汝)市”、上海青浦“吴市”之后,南方地区发现的第三批秦陶文。特别是北园遗址和混堂巷北遗址陶文“吴”字的写法明显不同,前者为典型的秦篆,后者为六国文字写法,这一差异为研究“书同文”制度推行提供了典型案例。

  除了混堂巷北及北园遗址的发现,地处苏州公园北侧的金城新村遗址,近年来发现遗迹现象30余处,出土完整及可复原器物300余件(组),对南方秦汉考古和历史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该遗址的重要收获之一是在江南地区发现并识别出了一批秦代文物,为苏州城市考古首次发现。特别是大量密集性叠压堆积的筒瓦、板瓦、瓦当等高等级建筑构件,在制作工艺和装饰风格上,与陕甘地区秦代遗址出土的相关文物特征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该遗址发现的部分陶罐、筒瓦等建筑构件和生活用器被成套展示在苏州考古博物馆内。不少游客参观时,会特意去寻找一片带“右”字戳印铭文的陶筒瓦。馆内工作人员介绍,它指向的是秦代从事砖瓦烧制的工官机构“右司空”,“右”字陶片过去出土于秦宫、秦陵等秦代高等级建筑遗址。

  在程义看来,秦统一之后,在全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等举措,金城新村遗址发现的统一规制的官方建筑,以及混堂巷北、北园遗址出土的反映市场制度的“吴市”陶器,正是秦推行大一统制度的实物见证,表明地处江南的吴越旧地,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有效管理范围。

  “综合这三处遗址的发现,可以勾勒出吴越地区融入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历史进程的更多细节。”程义说,秦统一六国后,在新征服区可能按照中央政府的统一规定修建了地方官方建筑,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力。虽然官方建筑构件采用了核心区的规制,但日用之物多见具有浓郁楚国风格的陶器,这种明显的差异反映出中央政权对带有官方色彩的建筑采用了统一标准,而对民间日用陶器采取了因地制宜、尊重地方传统的措施。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保存有完好的城垣、城门和水陆交通体系。学者一般认为苏州古城始建于春秋晚期,先后经过春秋吴国、战国越国、楚国、秦汉、六朝、隋唐及以后的朝代,并一直延续至今,是典型的古今叠压型城市。“这些发掘的遗址如同浓缩苏州古城历史的‘时间胶囊’,有助于帮助我们打捞起苏州古城的千年回忆。”程义说。

【纠错】 【责任编辑: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