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8月22日电(石海平 通讯员 胡旭光)8月21日-22日,中国油气井井控安全与应急技术交流大会(WCSE2025)在四川成都成功召开,本次大会以“创新驱动井控技术升级,智慧赋能保障油气安全发展”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井控行业的专家学者,探讨油气井井控领域的前沿技术、管理经验及未来发展方向,为推动我国油气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会议由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石油与化工安全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集团井控和工程技术资质管理领导小组井控管理办公室等单位联合主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焕泉、苏义脑、张来斌、李根生,特邀井控知名专家以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油气田企业和科研机构的领导专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重庆科技大学、《钻采工艺》等高校和期刊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本次大会安排了“主旨报告”“专题交流”“技术发布”和“专题讲座”四大环节活动,邀约著名院士和知名专家的报告20个、分报告39个,征集、遴选全国各大油气田、钻探企业、科研机构和院校的优秀论文118篇,涵盖了石油天然气井控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最新成果,引领了国内石油天然气井控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
中国石油集团井控和工程技术资质管理领导小组成员、中国石油集团油田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刘光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中国石化井控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焕泉,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总地质师、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井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徐长贵分别为大会致开幕辞。
刘光木讲话指出,本次大会既是国内油气井井控界一次空前的学术盛会,更是业界权威的一场技术成果展示会、交流会。油气井井控安全作为油气勘探开发的“生命线”,必须抓好抓实,切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使命担当。他希望全国井控工作者以此次大会为新的起点,增进学术交流、加强技术切磋、深化合作共赢,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安全发展为底线,共同谱写中国能源安全保障的新篇章。
孙焕泉讲话指出,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是“七年行动计划”决胜之年,更是我国能源行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紧抓不放”的执行力、“人人笃行不怠”的凝聚力,持续推动科技兴安向纵深发展,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严标准统筹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徐长贵讲话指出,能源是发展之命脉,安全是发展之基石。随着勘探开发向深水深层、高温高压、超深水超浅层等重大新领域挺进,井控风险呈现持续增长,井控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坚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忧患意识、更大的投入力度,守住生态环保红线,为国家能源安全保驾护航,为建设更高水平的美丽中国贡献井控力量。
大会听取了苏义脑院士《随钻测量技术在井筒安全控制中的应用》、张来斌院士《井控安全技术装备现状与发展展望》、李根生院士《超深/特深钻井流体力学与智能井控》等4个特邀报告和4个主题报告,设立井控安全关键技术与管理实践、井控应急救援与恢复两个分论坛,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南石油大学、重庆科技大学等单位领导专家分别从井控专业角度,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和认识,涌现出一批逻辑缜密、观点新颖的精彩报告。
会议特别策划安排了“数智赋能安全-昆仑制造2025井控新品发布”、“构建全过程智能监控与决策支持 中油技服启能数智井控系统1.0发布”和井控技术、井控管理两个专题讲座。
发布会现场画面
会议期间,为加强井控领域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激励和培育井控重大创新成果,组织了全国井控新技术新成果展,将井控领域科技成果立体化、有形化、可视化,使石油天然气及相关能源行业的井控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新经验得以更直观的交流共享,得到了参展人员的广泛好评。
此次大会既是国内油气井井控界一次空前的学术盛会,更是业界权威的一场技术成果展示会、交流会。大会倡导协同共建“三大力量”。一是协同共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聚焦井控领域前沿需求,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专业化人才培养体系,联合组建国家级井控实验机构,打造形成未来井控和应急技术发展范式。二是协同共建现代产业支持力量,顺应数字化、智能化浪潮,聚焦深层超深层、高温高压、深海等复杂场景,加速构建覆盖勘探开发全流程的井控安全监测网络,实现从单井控制到全域协同的应急体系,用智慧链织密“立体防护网”。三是协同共建国际合作共赢力量,依托“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全球井控安全技术联盟,丰富完善国内井控和应急技术体系,提升国产井控装备实力,为世界能源安全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