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力: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国际工业与系统工程师学会会士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志斌等所著的《智能制造生产运作管理——理论创新与关键方法》(科学出版社,2025)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该著作是一部系统探讨智能制造背景下生产运营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学术专著,内容丰富,具有理论性和实用性。
该专著的研究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驱动力。建设制造强国是我国重大战略。
在工业4.0背景下,智能制造系统不仅仅是简单的自动化,而是由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赋能的敏捷与智能系统,具有互联、集成、定制、时变等特征,可以在广泛的网络中实现自我优化,能够应对动态变化进行去中心化的自主决策与控制。然而,传统侧重于确定性产品的刚性或柔性生产组织方式和集中式的生产计划调度方法,无法适用于智能制造的特征,亟需研究新信息技术赋能的智能制造生产管理理论方法。该专著直面这一重大需求,系统研究了智能制造环境下的价值创造机理,并探索了智能制造系统敏捷化重构与资源配置优化方法,提出了数智化生产计划与调度理论方法,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发展现代生产管理理论体系,也为我国制造企业推进智能化转型、提升运营效率与效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该专著研究内容新颖,聚焦关键问题。
该专著是作者团队近30年来在智能制造生产管理理论方法研究及应用实践成果和经验积累基础上撰写的,可谓三十年磨一剑。尤其是,该专著融入近年来完成的智能制造与服务型制造相关的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家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在理论上具有重要创新。全书聚焦价值创造机理、资源可重构与组织动态配置、网络化协同生产计划、不确定生产环境下的生产计划、在线调度与调度博弈、协同化物流管理、制造服务化等智能制造关键难题,遵循“理论基础—框架体系—核心方法”的严密逻辑,结构清晰,层层递进。
在“理论基础”部分(第1-2章),此书首先厘清了智能制造的内涵与发展背景,阐述了相关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并进一步围绕智能制造价值创造机理,从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的动机—实践—绩效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从智能制造服务化的角度分析企业服务化转型价值增值途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等增值机理,从而为企业实施智能制造提供依据。本部分内容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框架体系”部分(第3章),此书系统构建了涵盖制造资源配置与产能规划、生产计划、调度控制及物流管理在内的智能制造生产管理整体架构,为理解和优化智能制造生产系统提供了全景视图。
在“核心方法”部分(第4-9章),此书聚焦智能制造生产管理中的关键技术与方法难题,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具体包括:智能制造资源的可重构与动态配置方法(第4章),以更好地应对制造环境的波动和客户多样的定制化需求。网络化协同生产计划的建模与优化方法(第5章),以实现网络化的需求与供应的有效匹配。不确定生产环境下的鲁棒性生产计划方法(第6章),以应对物料清单(BOM)和制造提前期等关键参数不确定的生产计划难题。基于在线优化与博弈理论的智能调度方法(第7章),以实现动态环境下的高效决策。面向智能制造的协同化物流管理方法(第8章),以保障生产与物流环节的无缝衔接。新信息赋能的智能制造服务化生产服务管理理论方法(第9章),以实现生产与服务系统的有效配置与供给。这部分内容模型与方法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体现了研究的前沿性与系统性。
该专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该专著考虑智能制造互联、优化、透明、前瞻、敏捷等特征,研究了智能制造价值创造机理,并提出制造系统智能化资源组织与重构机理以及智能制造复杂系统管理的协同式、自适应和前瞻性的生产计划与调度理论与方法,是对生产管理理论的新探索,对于推动管理理论方法的新发展,促进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不仅如此,该专著在介绍理论方法的同时,还包括了多个基于企业实际案例的研究与分析,可以帮助企业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价值分析、资源组织和配置、生产计划、调度管理、物流管理和企业服务化等核心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为此,该专著成果的应用与推广有助于促进相关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对于促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